元年

场景化预算是全面预算深化应用的必由之路

预算管理· 发布时间:2023-01-12

2022年3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目标,同时也吹响了完善纵横贯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号角。

 

作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需要持续完善的五大体系之首的“完善纵横贯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明确指出:完善覆盖全部管理链条、全部企业和预算单元,跨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全面预算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投资、薪酬等预算的有机融合。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完善预算编制模型,优化预算指标体系,科学测算资本性支出预算,持续优化经营性支出预算,搭建匹配企业战略的中长期财务预测模型。统筹兼顾当期效益和中长期资本积累,以财务承受能力作为业务预算和投资预算的边界和红线。加强预算执行跟踪、监测、分析,及时纠偏。按照“无预算不开支、无预算不投资”原则,严控预算外经济行为。强化预算执行结果考核评价,增强刚性约束,实现闭环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领企业战略目标落地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以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级”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进行了实践,具备良好的应用基础并在持续优化完善,但不同企业在预算的应用深度上差异较大。

 

在传统的“企业级”预算管理模式下,全面预算构造了以年为单位的预算管理闭环,是对企业年度经营的安排,在企业战略目标落地、优化资源配置、重大经营风险控制以及经营的评价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不会也不能解决每个月具体的计划或运营相关的决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预算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企业经营决策的动态复杂性。随着经济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现,企业的战略能见度正变得越来越低,受制于企业所处经营环境蕴含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预算越来越难做得具体、细致和准确。传统的基于“目标管理”的“企业级”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在发挥“战略落地、资源配置、行为引导”的作用,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赋能业务发展、及时指导快速的业务变化等需求。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升级迭代,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管理工具和方法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预算管理业务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强大的数据基础、更实时的运算速度和更灵活的展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使预算管理和数据应用有了更多的可能。新的技术发展和管理诉求,客观上推动预算管理由“目标管理”“业务赋能”转变、由内容全面化“业务场景化”转变。

 

场景化预算与“传统的”全面预算的关系

 

在搜索百度百科时会发现,“场景”的官方释义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其实,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出于什么目的、做了什么事。人物、时间、地点、目的和事件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具体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场景。“场景”在预算管理领域中,被自发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且“场景”一词也有了更多的使用场景。简言之,场景化预算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场景做出的计划、预测、分析与辅助性决策。

 

传统的全面预算是基于“目标管理”的企业级的全局预算,强调预算数据的“全面性”,预算模型的“业务化”不够,数据的颗粒度较粗,缺乏对企业运营活动的精细化指导。场景化预算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深入到企业最基础的细分业务环节中,让预算与具体业务短兵相接,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设置“业务化”模型,从根本上弥合业务与管理的鸿沟,将预算与该场景的业务运营和决策融为一体,赋能业务、指导运营、支持决策,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场景化预算与传统的“企业级”全面预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而非互斥的关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辅相成。场景化预算既体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又体现了管理的个性化。在传统的“企业级”全面预算的基础上推进场景化预算,形成“双轮驱动”的预算管理体系,使预算管理更加贴合企业实际需要,从关注“全局、长周期、静态目标”向“特定业务、短周期、动态调整”转变,充分发挥“目标管理”和“业务赋能”双重作用,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确保预算管理能够有效落地。

 

在预算管理的深度应用过程中,把场景化预算与传统的“企业级”全面预算进行适度解耦,让场景化预算深入到细分的更小的业务单元,使传统的“企业级”全面预算“拨冗”减负前行,将成为企业未来的一种普遍选择。

 

场景化预算有力提升营运效益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串联、叠加的结果,理解场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基于具体的场景解决运营过程中的计划、预测、分析与辅助性决策等问题是提升运营效益的有效途径。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场景化预算既体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又体现了管理的个性化。

 

在管理维度上,将场景与场景之间进行串联、叠加,以数据为主线进行驱动和反馈,跟随管理使计划预算不断向业务延伸,实现业管融合,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反过来驱动计划预算更精细、更准确。

 

一旦预算管理从贯穿企业业务全过程、全内容的场景化,拓展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单元业务过程的场景化,真正做到“预算无处不在,预算无时不有”,真正发挥预算“指挥棒”作用,我们将会看到场景化的计划、预测、分析数据变得更及时、更精准、更智能、更易用,使预算和业务连接更紧密并赋能业务发展。在企业的运营各个环节中,常见的场景化预算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场景化预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业务结合紧。场景化预算服务于日常经营管理者,与业务密切关联,用于指导经营管理或用于日常决策,或本身就是业务决策的一部分。第二,应用场景化。企业日常的短期计划、决策活动通常聚焦特定场景展开,这些业务场景数量多、规模小、分散在各业务端,主要辅助管理者进行日常经营的计划、预测、分析、决策活动。第三、质量要求高。场景化预算通常使用即时的经营数据,甚至在应用时直接使用热数据,数据的准确度对经营的影响重大,因此对数据质量要求高。第四,决策时间短。场景化预算属于日常经营管理范畴,决策时间很短,输出的内容或指令直截了当,直接应用于经营决策。第五,使用频率高。日常经营出于不断动态变化中,日常的计划、预测、分析、决策融为一体并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用频率很高。

 

场景化是预算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彻底改变预算管理的面貌。通过预算管理与业务运营深度融合,给预算管理赋予更多的业务管理功能,使预算管理跟随经营活动“动起来”,形成业管融合的双向互动模式,使预算管理能够真正驱动企业发展。将业务数据化、场景化的预算,正在联接企业的现在与未来,实现业务与管理的真正融合,助力企业提升企业运营效益。

 

在数字化时代,以传统的“企业级”全面预算为目标引领、以业务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大数据为助力、以数据中台为底座,对项目投资管理、资金计划和风险管理、研发投资管理、全周期项目成本管理、销售绩效管理、多维盈利分析等业务场景进行深化应用,不断探索和推进“业管融合”的场景化预算,使预算和业务连接更紧密并赋能业务发展,更好的践行“算为管用”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数字化建设水平。

 

典型的场景化预算应用案例

 

案例1:销售绩效管理

汇聚与销售相关的所有数据,建立一站式的计划和分析平台,将量化后的销售计划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和任务,拉通从销售计划到绩效的闭环管理,让销售管理事半功倍。

 

基于企业下达的年度销售预算,按照产品、区域、渠道、客户、销售人员等视角进行目标分解,实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预测、分析、纠偏,并根据销售激励政策和销售组织、销售人员的业务完成情况及时算薪和奖惩兑现,增强目标与行动的一致性,激发销售团队及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销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既承接企业的全面预算指标,又对齐销售团队的个体绩效目标,及时反馈现状、跟踪变化、纠正偏差、优化举措,让企业各级销售管理者在业务动态变化中把握时机、预防风险、掌控未来发展方向。

 

案例2:重点工作计划管理

通过对重点工作的规划与管理,明确并聚焦工作重心,增强目标与行动的一致性,激发团队及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战略目标有效落地。

 

针对重点工作计划管理痛点和要点,从保障体系、基础要素、管理闭环三个层面进行重点工作计划管理,将重点工作分解成四个度量维度(DOAM),以“集团级”、“组织级”、“员工级”进行三级分类,分解传导至各级组织、岗位或个人,使所有的重点工作都能转化成为一个个可执行、可监控、可预警的任务,通过对重点工作任务的管理与分配,实现企业内部高效协同(横向、纵向)、任务过程跟踪、任务结果评估(自评、他评),提升重点工作任务执行力和保障战略目标可实现性。

 

在对重点工作任务的管理过程中,引入了OKR管理工具和方法,通过“OKR-T”应用框架共同应用OKR和重点工作计划管理,将重点工作任务(Task)关联到OKR中来,而不是把OKR简单的变成一个工作任务清单。将OKR和重点工作计划管理结合起来,在完成“短期”的重点工作任务的同时关注大局。

 

案例3:项目计划预算管理

以项目库为基础、以项目为对象、以资金为主线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项目总结”为关键节点,实现从目标到成果的“项目化”PDCA闭环管理,将分环节、分步骤的业务处理和财务打通,实现项目业财一体化。

 

项目计划预算是将项目管理与计划预算管理融为一体,对项目未来的收入、成本、利润、回款、付款等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计和规划,对企业资源达成一种高效合理分配,提升公司整体的战略落地和资源配置能力。但基于项目的计划预算管理与基于组织的计划预算管理又有所不同,项目计划预算聚焦的不是企业整体的情况而是单个项目,其关注的重点和计划预算管理的要点都会有所区别。

 

立项是项目计划预算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对于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的重要项目,立项对于整体项目的成功与否,可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立项是整个项目计划管理流程的开端,但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因此,以项目库为基础的项目管理,在项目计划预算管理解决方案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案例4:地产货值管理

针对货值管理痛点,从基础数据管理、货值全周期管理、货值分析三个层面支撑货值管理。围绕基础数据自动集成、多版本及状态管理、动态预警及分析等场景,构建资源状态清晰、货值数据精准、货值指标监控、货值管理机制完善的货值管理体系。

 

盘资源。通过对货值状态进行分类,基于项目全周期和货值状态进行多维度货值盘点,方便企业结合项目不同阶段的货值状态和管理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颗粒度进行货值盘点,设置标签,支持多种状态的货值统计,从而进行不同状态货值管理及跟踪。

 

控动态。货值的变化受面积、价格、节点的变化影响,为了掌握货值的实时变化,让货值预测更准确,需要做好各系统的数据维护,为利润及现金流预测做准确的输入。同时,为了确保货值不折损,过程中需做好多版本对比分析,并建立货值折损后的预警及经营策略调整机制。

 

精分析。通过对各状态货值结构、库龄的分析,预测供货及存货趋势。同时,通过货值敏感性分析,获取最优经营策略 调整方案,支撑定调价分析及决策,指导项目运营开发策略、去化策略、生产策略、投资策略,使资金周转、利润管控策略更合理。

 

评风险。通过设置经营健康指标阈值,对企业经营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分析,对超出健康区间的指标进行预警,分析偏 差原因,匹配性调整经营策略,促使相关指标恢复到“健康”区间。同时,通过经营健康指标分析,及时预警超供风险或断供风险,防范经营风险。

 

案例5:地产投资管理及测算

针对投资测算及管理痛点,从场景化出发,实行“规范管理,精准测算,投前投后拉通,业务闭环”的投资管理及测算。通过内置工期、去化、回款、费率、税率、成本分摊、成本支付等标准库,支持多条线并行测算,适应地产多种拿地模式以及多种测算方式,也解决了地产投前投后脱节、决策依据缺失等问题。

 

以场景化模型为核心构建多种拿地方式的项目标准,实现投资管理规范化;通过构建投资业务全过程管理闭环,提升投资流程效率、促进管理协同提效;通过升级投资测算工具及投前投后打通,提升投资测算效率,促进投资测算快而准,推动投运一体化、助力投资承诺符合预期;通过搭建投资分析体系,提升投资风险分析力及全景分析能力。通过投资管理、测算、分析一体化的系统落地,实现投资全过程信息与数据共享互通,促进 数据资产的沉淀、应用与价值挖掘,提升企业投资管理数字化水平。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以“数据中台”为底座,协同发挥各个“预算模块”的不同作用,使基于“目标管理”的年度预算、基于“运营指导”的滚动预算、基于“专项资金或重点任务”的项目预算、基于“业管融合”的场景化预测、基于“过程管控”的预算控制和基于“执行情况”的预实分析融为一体、相互促进,重塑预算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完整“预算数据集”赋能业务、支持决策,引领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全面升级,从而达到“承接战略、资源配置、信息沟通、行为引导、过程监控、夯实基础、树立标杆、挖潜增效、促进管理”的目标,使预算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抓手。

 

数字化浪潮下,数据既是预算管理的血液,也是预算管理的脉络。未来,以数据驱动助推预算管理向全场景渗透,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企业将逐步实现所有场景数据化。精准的场景化预算数据,将成为企业应对数字化变革和提升运营效率的一枚利器。

>>

解决方案

白皮书

研究报告

咨询热线

400-680-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