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模型构建的“防踩坑”指南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实现企业预定期内战略规划、经营目标的管理办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预算编制模型是预算管理有效落地的必要保障,构建合理、高效的预算编制模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预算编制效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并为企业的经营分析、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然而,预算编制模型在购建中容易陷入三个大坑,企业一旦不慎踩入,则会导致模型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构建预算编制模型,你踩过这些坑吗?
1、模型未充分体现业务数据
在建立预算编制模型时,部分企业并没有将业务模块充分地体现在模型当中。模型的构成均为粗略的财务数据。
下图为某企业的预算编制模型表单目录:
该企业仅仅将收入、成本等经营数据粗略地体现在模型中,没有深入体现企业的业务预算,进而忽略了产品种类、数量、价格、生产环节、物料等构成要素。
这样的预算模型,不仅不利于企业统筹各项资源,从而削弱预算管理的价值;不利于经营分析的开展,因为缺少必要的业务数据作为支撑; 而且由于各模块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性,使预算数据存在较大偏差。例如,由于缺少生产方面的数据,企业对与之匹配的成本、销售、人力模块的预估就缺乏依据,预算数据可能与实际数据偏差甚大。
2、收入、成本模块编制粒度过于精细
收入及成本是最能体现业务特点的模块,例如制造业,会涉及到相关产品以及物料清单;矿产企业会涉及到各个加工作业环节等突出业务特点的编制内容。科学合理的业务模块,应体现出企业收入来源及成本构成。以有利于企业统筹规划各项资源,便于展开过程控制、经营分析,充分体现预算的价值。
但预算并不等于核算,在预算模型构建过程中,有的企业将收入、成本模块的编制粒度设计得过于精细,导致模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
下图为某车企预算编制模型的产品维度:
这家汽车企业自模型建立以来,产品已增加至2500多种,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精确的定位每种产品的物料、价格、销量等信息,并得出每种产品的损益情况,但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编制人员在定每种产品的产量、以及所涉及的物料时,就需要维护大量的内容,导致预算编制的效率较为低下。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清单还在快速地增加中,也因此出现了模型的计算效率越来越慢的问题,每当个别产品的参数有所调整时,模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反映出损益的变化情况,在时效性方面就有所降低,影响模型的使用效果。在对模型进行维护时,由于明细过多,在数据权限管理、模型开发等方面,就会遇到诸多困难。
3、预算编制模型类型过于单一
常见的预算编制模型以时间维度划分,有年度预算编制模型、滚动预测模型、全周期预测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模型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例如,年度预算模型一般用于编制下一年度全年预算。随着时间推移,当预算执行数据与年度预算数据出现偏差,可根据实际执行的结果,应用滚动预测模型进行数据修正。
企业在建立预算模型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模型类型过于单一的情况,导致模型的使用场景受限,不能够满足企业各种业务场景的需要。
企业如何构建预算编制模型?
1、强化业务预算的主导地位
企业在建立预算模型时,要充分体现业务预算,做到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的紧密结合。在编制粒度上,过于粗略和精细的模型,都不利于预算模型的有效使用。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合理的对收入及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比重较大的要素可以单独列出,比重较小的要素可根据其特点合并归类。兼顾模型使用效率的同时,做到充分、全面地展示出业务特点,以便后续展开经营分析。
2、突出预算分析功能
预算的制定体现了企业对未来业务开展的规划,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企业在建立模型时,要突出预算分析功能,并加强经营分析,以便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
可以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将各业务系统的实际经营数据汇总到模型中,并建立同比、环比、预算实际对比等分析模型,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调整经营策略。
3、构建多元化预算编制模型
在建立预算模型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年度预算和滚动预测两种模型,用来编制下年度的预算以及定期或定长的滚动预算。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建立年度预算、滚动预测以外的模型。例如,企业可根据业务关注点,建立专门针对这一业务的模型,并且具体较高的准确性和运算效率,能够相对准确、快速地响应某些KPI的测算。
应用场景:
某房地产企业在取得一块地后,规划、工程、销售等各相关部门领导聚集在会议里,屏幕上投影着房地产全周期测算模型的相关参数界面,各位领导在会议上当面讨论成本付款参数、工程规划、销售排期、税金等相关模块内容,并当场在模型中录入相关数据。然后由模型计算约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查看该项目的各项指标,并将该版本指标备份到一个新的版本中。然后根据前一版的讨论结果,再次进行相关调整,并计算出多版结果。经过多次的调整与计算,选出各位领导一致认为合理的方案,然后以人为此方案为指导,进行土地开发。
企业在建立各类模型的同时,还需要尽量打通它们之间的壁垒,找到潜在联系,将各模型之间串联起来,共享数据。例如通过KPI测算模型得出较为符合企业目标的结果后,将其业务数据共享到滚动预测模型中,这样,两个模型之间就建立直接联系,能够有效保证按照滚动预测模型执行的结果,是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
4、充分考虑模型的扩展性
企业在建立预算编制模型时,除了应能够满足当前的预算管理需求以外,还要结合企业近几年内的发展规划,对模型的扩展性加以考虑。例如企业所面临的扩展新业务、组织架构调整、预算管控粒度的变化等。在模型建立的初期,就需要结合这些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设计,以免业务需求变化时,对模型进行颠覆性的调整。
企业中比较常见的业务需求调整,如组织架构合并与禁用,产品维度的增加与减少,以及数据权限管控的变更、业务逻辑的变化等。结合这些很可能出现的需求变更,在设计模型的时候就要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并充分评估对历史数据、模型效率、维护工作量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找出最佳的模型设计方案。
应用信息系统建立预算编制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算编报的效率和准确性,构建科学、合理,并深度贴合企业的模型,能够让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为企业的经营分析、预算控制、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