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发展

费控· 发布时间:2018-08-09

1941年,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Kohler)第一次将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中。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在其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首次在作业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成本管理系统,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萌芽和成型。对作业成本法给予明确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Robin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他们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又称作业成本计算。从1988 年起,库珀和卡普兰通过一系列的论文,阐述了作业成本法的两阶段归集步骤,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从此,作业成本法开始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库珀与卡普兰的这些文献,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正式诞生,基本上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随后,美国众多的大学会计界和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

但是,作业成本法从诞生起,在获得巨大赞誉的同时,对其种种弊端的研究也如影随形。特别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理论研究热而实践应用冷的局面。作业成本法的提出者罗伯特?卡普兰和另一位学者史蒂文?安德森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信息的访谈过程和调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数据来源具有主观性;数据的储存、处理和报告成本高;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无法从整体角度为企业提供盈利性分析的机会;系统难以根据商业环境进行适合的更新;忽略了潜在的未使用产能内容,本身存在着理论缺陷。

2003年11月,罗伯特?卡普兰和史蒂文?安德森发表了题为《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提出了一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作业成本法弊端的更简单的作业成本法——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作业成本法相比,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只需要估计两个参数:一个是提供的资源的单位成本,一个是交易、订单、产品和客户所消耗的时间。另外,卡普兰认为,这种作业系统还可以直接从企业的ERP和CRM系统中获取数据,所以它的维护成本相对来说也要比传统的作业成本法要低。  

>>

解决方案

白皮书

研究报告

咨询热线

400-680-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