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

数字化转型:集团企业时不我待的成长蜕变

数据中台· 发布时间:2019-06-28

传播规律告诉我们,一项新技术的传播、发展、成熟、应用总会经历几个过程:新概念甫一推出即被媒体公众过度关注,然后被更新的概念所迭代,原来的概念失去新鲜感,甚至被质疑,再然后该技术应用逐渐广泛,成为大众所接受的常态,最后是如果没人提起就不被人注意到其价值的泯然众人矣。

2018年的数字化转型、2019年的中台概念,大致都在经历从备受关注到渐失新鲜感的阶段。但人们对其内涵、本质以及相关影响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有很多具体的应用还有待深入探讨,更多价值还有待挖掘。尽管有部分思想开阔、眼光深邃的企业家看到这场威力无比的巨大冲击波,但更多企业在转型问题上还停留在观望、跟随的状态,既没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不知道该做怎样的整体规划来应对改变。

转型是主动求生的蜕变成长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2013年的内部年会上就提出了“要么数字化,要么灭亡”的论断,并通过出售阿里巴巴股权和募集大量资金,对数字化相关产业进行大幅度的持续投资。这样结论性的句式像极了当年柳传志对ERP “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判断,尽管慷慨激昂,很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传达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气概,但也容易把问题简单化,让企业徒生恐惧感。

正如ERP助力企业信息化管理,早已成为企业标配的结果一样,先期的悲观情绪早已被褒贬参半的实际应用所替代。没有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系统,只有配合企业成长的不断迭代。因此,与“灭亡”、“找死”相比,对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结果的准确描述可能是一种蜕变。生物学意义上的蜕变就是金蝉脱壳、涅槃重生,尽管过程痛苦,甚至会有牺牲,但目标是为了新生。对企业来说,无论是战略调整、组织变化还是管理系统改造升级,都是为了彻底醒悟之后的断臂求生、丢车保帅,用自我革命的态度和手段让企业获得蜕变成长。数字化生存从20年前的概念已经变成了司空见惯的现实,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到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数字化转型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华。

实际上,学会主动转型对优秀企业来说是一项必备技能,因为已经丧失良机的被动转型的成功几率不高。每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对每家企业都是公平的,甚至对后来者还有不带包袱的后发优势。如果不是自己抓住机会,就是被别人弯道超车,“我消灭你,与你无关”。让别人另辟蹊径,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满足客户需求的时候,也意味着你没有行驶在时代前进的航道上,也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数字技术的进步不是单一维度,而是多项技术的突破、发展、融合引发的一种质变过程。我们经常说的“大智移云物”,其中每一项技术都为其它技术的推广应用推波助澜。物联网的发展解决了数据探测、采集的需求,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保障,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判断依据;移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不仅加快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更创造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云计算的发展不仅解决数据存储的问题,也改变了软件运行的环境和应用、维护方式,为移动化、人工智能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有生生不息的企业群体才会形成产业,有产业才会有人才聚集,有人的聚集就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是促进城市进步发展的牵引力量。集团企业因其产业规模、资金实力,对城市、区域、社会的发展价值更大。而产业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驱动,过去40年就是通过金融杠杆大幅度推动了城市化的前进步伐。信息技术在过去更像是助力产业发展的好帮手、好工具,在今天,数字技术更从产品、生产、运营的角度来改变企业运营模式,推动产业转型。金融数字化一直走在其它行业的前列,很多金融产品本身就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成果。因此,今天的新兴产业一定是数字技术和其它专业技术共同推动的结果,智能产品、智能设备、智能管理都是基于数字技术下完成的。数字技术不仅是推动传统企业优化升级的工具,更是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产业、金融和IT技术三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6月23日,比尔·盖茨在一场活动中提及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因其经营不善,给了谷歌收购并推出安卓(Android)的机会。盖茨还进一步表示,“非苹果操作系统只有一个,它值多少钱?如果它属于我们,将会有4000亿美元从谷歌公司转移到微软公司。”

后悔药当然是没有的。真正失败的原因其实还在于微软当年试图用PC时代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思维模式服务移动端用户,而没有看到移动互联网与PC时代根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即便是如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者,在公司转型的关键时刻,也和普通企业家一样没能抓住历史机遇。

年轻的比尔·盖茨则非常敏锐地预测到PC时代的来临,不惜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微软,抓住了历史机遇,成就了微软的辉煌。比尔·盖茨表示,虽然错过了几年的教育,但他从来没有间断学习。如果自己的儿女走自己的老路,辍学创业,他也会支持。比尔·盖茨当年辍学创业就是时不我待的成熟选择。

尽管今天的中美贸易摩擦让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有了不确定因素,但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相互融合,但是,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产业配套能力、数字化的全球化2.0时代正在酝酿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是一个非常确定的发展趋势。集团企业的决策者们是否有如年轻的比尔·盖茨一样的决断能力,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惜“辍学”(改变传统窠臼)也要完成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

首先,既要关注主业,也要勇于跨界

尽管数字技术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但企业还是要关注自己的主业,充分思考用数字技术如何推进自己的产品、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改变。但也要开阔思路,勇于跨界,延伸产业链条,突破传统主业的天花板,获得更大的企业发展空间。

其次,让数字技术走向舞台中央

随着BI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企业家对IT技术、数字技术给企业经营带来深刻变化的感知越来越直接,参与感越来越强,很多应用场景其实都是企业家和企业高管设计的结果。数字技术的应用于产线的选择一样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功能强大、灵活便捷的数字研发、管理系统让企业家的天才创意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企业关注顺序变为合规、效率、成本

数字技术让监管机构也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金税三期的上线以及更多税务管理系统的上线将大大增强税务征管和稽查能力,也倒逼企业走向更加合规的运营状态。因此,原来特别强调成本的企业,也慢慢变成首先要强调合规,因为违规带来的风险和成本越来越高。其次是效率,因为效率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成本哪怕高一些,在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下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综合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企业希望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来提升管理的透明性,用管理会计和业财税共享系统来提升管理经营报告的质量,反映企业运行的真实状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成本分析、流程优化,找出影响成本和效率的地方,加以改进。

转型是谋定而后动的顺势而为

企业的任何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集团企业面临数字化浪潮带来的转型压力也更大,谋定而后动的顶层规划不可或缺。从未来的视角来做今天的趋势性排兵布阵对企业要求可能太高,但顺势而为的审时度势是企业规划的必然选择。

首先,数字化改变了产业转移路径

在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论述中,成本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从英国、德法、法国、美国、日本,再到中国,产业都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当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再发起一轮新的产业转移。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部分在中国制造的外企回流、转移,也包括部分中资企业外迁的最初动因也大多源于制造成本的考虑,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尤其是机器人、智能设备、智能工厂的发展应用,劳动力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小。

随着电商、移动等数字化营销场景的变化,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个性化产品、产品交付的客户体验感以及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协同效率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高,产业转移的目标是离市场更近,而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让更多产业有了驻留于此的强大理由。

其次,产品数字化和数字化产品

CAD、CAM、CAPP、CAE或者覆盖面更广的PLM软件在产品设计方面一直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为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赋予传统产品的数字化特征也是拓宽产品应用范围、提升产品管理水平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最要途径。比如,在传统产品上附上RFID电子标签,就能方便地追踪到产品的流向、客户分布情况;通过让产品上网,使得客户在应用产品过程中可以与APP联系起来,让客户可以远距离观察产品使用情况;在大型设备上安装相应的传感器等物联网装置,就能收集到设备运营状况,制定维修和零配件供应计划等等。

一般的电子产品都可以方便地改造成为数字化产品,家用电器、娱乐设备的数字产品越来越普遍,设备互联让对产品的控制和APP应用更加顺畅,客户体验更好。根据不断收集汇总的数据情况,设计出符合客户个性化、多场景应用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加入游戏模式的互动环节、基于基础数据得出的分析建议等等。

第三,数字化的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的基础就是数字技术,无论似乎3D打印,还是智能工作中心、智能工厂都基于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自动化、物联网设备的大量应用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对这部分技改做相应的资金、人才规划。

第四,经营管理的数字化

经过几十年信息化建设,企业已经有了ERP、CRM、HR、SCM等各类独立系统。分阶段建设的IT系统变成一种烟囱式架构,每个软件都有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表单定义、流程管理。经营分析报告需要从各个系统中抽取数据,而烟囱式的IT架构阻碍了数据打通。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把企业连接在一起,打通交易各方,聚焦客户和产业链协同。同时发挥数据的更大价值。传统架构已经无法支撑互联网快速敏捷的要求,需要重新设计基于大中台的IT架构。

中台的基本思想就是不重复造轮子,把复用共享的东西提炼出来,变成一个可以被其它业务单元引用的基本能力,为前端的业务赋能。新架构完全基于云原生开发的,支持公有云、私有云部署,提供可定制化的功能。利用多维内存数据库技术打通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随着企业数字化能力越来越强,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也从管控向赋能转变,逐步演变成“数据+算力+算法”的经营管理方式,真正实现企业的智能化运营。

>>

解决方案

白皮书

研究报告

咨询热线

400-680-2995